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huangrick2006的博客

黄志涛的博客,杂谈,教育,插队经历,美食。内容丰富,欢迎来访,发表意见,交个朋友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(原创)对于翻译的认识  

2014-08-19 12:05:49|  分类: 杂谈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对于翻译的认识

翻译是跨越语言鸿沟的唯一桥梁,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这桥梁的两端,一端是作者,另一端是读者,而跨越这桥梁的“语言搬运工”自然是翻译家。译者得考虑作者,还得考虑读者,孰轻孰重,很费思量。

对于作者,译者必须吃透原文的意思,准确把握,表现他的本意,而不是表现自己,或者只注重读者的需要。对于读者,译者必须以适合他们,乐意为他们接受的方式,来表达作者的想法。但不可随意发挥,误导读者。这里有个微妙的平衡。处理不好,问题不小。

翻译是否必须严格忠实于作者?也就是“信达雅”里面位居第一的“信”,是否必须坚持?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。没有“信”,难道译者可以随意“创造”不成?可有人就不同意!某匈牙利作家从“后现代”文学理论出发,认为文学作品的“真实面目”不可窥见。因此,翻译本来就无法“忠实”。于是不忠实原文的翻译也完全可以接受。如此玄的道理,一般人是不可能理解的。但也应该承认,译者的确会碰到不懂原文的“真实面目”的情况。怎么办?只好“不忠实”一回了,发挥自己的猜测能力,想象能力,创造能力吧。但是对于没有“歧义”的地方,还得忠实为好不是?

有人反对译者做“兢兢业业的语言搬运工”。如果忠实得过分严格,只知道死译,硬译,以至于译文让属于另一种文化的读者读起来味同嚼蜡,云里雾里,莫名其妙,甚至根本读不下去,那当然是很失败的。特别是当两种文化表达的差异太大时,翻译便几乎无法进行。比如翻译《红楼梦》吧,天知道那里面有多少翻译的“鸿沟”,无法跨越!那是译者的“滑铁卢”啊。再比如莫言的作品,同样有太多的地方,是翻译的“天堑”。因为在两种文化里面根本没有对等的东西可言。没办法!于是有人便用注释的办法来处理。但这样做的问题是,必然要打断读者阅读的思路,很煞风景的。聪明的译者只好“糊弄”过去拉倒。反正本来也不可能有完美可言!

如今是商业社会,经济利益第一。任何人翻译文学作品,要是没有读者,便要破产,那可万万使不得。要达到利益最大化,必须争取更多的读者。于是,翻译的重点,得首先照顾读者的口味。严格“忠实于作者”的人“太傻”了。“聪明”的译者有个准则:一定要站在读者的立场,让读者喜闻乐见,就成。于是,译者的“创造性”便得到迸发,妙笔生花,翻译起来得心应手,又快又“好”。检验的标准只有一个:译作卖得越多越好。据说,莫言小说的翻译,就遵循这个道理,大获成功。在助其斩获伟大的诺奖上,大有裨益。翻译家成了幕后的大功臣,倒是让大家始料未及的。

本人懂一点英语。但是自己明白,毕竟中文和英文功底都很浅,还不上档次。有时也做一点翻译,不过好玩罢了。要一本正经来做,那得费多少功夫?还是免了吧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52)| 评论(3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